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不是所有的John都叫“约翰”,还有这些时尚的中文名!

在中国文化里,起名字是很有讲究的,中国的姓氏结构跟西方结构很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同时,拉近与中国人的距离,汉语学习者常常会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例如David Baker取名“白大卫”,这是音译法;又如Jeremy Goldkorn取名“金玉米”,这是意译法。这两种方法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好记的方法。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这样的教学辅助工具,请给我来一打

汉语课堂上,经常要针对一些生活话题设置情境进行会话和练习。如果能营造更加真实、生动的情境感,学生会更有积极性,练习的热情会更高。这时,就需要一定的辅助工具!AllSet Learning的老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批常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希望老师们能在这次分享中获益。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一边学地名,一边练发音

汉语教学中常会需要翻译地名,地名的翻译以音译法最为普遍。比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按音译法从"Washington"翻译而来。这些地名音译后的发音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但他们很感兴趣。所以练习地名也是进行发音练习的契机。AllSet Learning的老师总结了几类比较实用的地名,供汉语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How often do you..." 教学技巧,你get到了吗?

用英文对频率提问,一句简单的"How often do you...?"就可以搞定,但是用中文却有点“搞”。这个句式之所以复杂,主要是因为事件本身有的有计划性或规律性,有的却没有。这是什么意思呢?AllSet Learning 的老师整理出了一些实际案例,将通过案例进行阐述。希望对汉语老师们有所启发。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再说“马马虎虎”就过时了!

在传统的汉语课本里,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过时的词语或者口语表达。老师在教学时需要加以辨别、及时指出,并把更常用、更地道的说法教给学生。譬如很多课本的第一课都会教“你好吗?”表示问候,但事实上中国人见面一般互相问候的方式是“你最近怎么样?、最近忙吗?、最近忙什么呢?”类似的话。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教学干货:目标 VS 目的

​中级水平的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目标”和“目的”这两个词。“目标”可以译为objectives/goals/target;“目的”一般译为purpose。英文翻译比较直观,可以作为参考来辅助学生理解,但事实上,只简单用英文翻译来解释二者的差异,学生还是会常常用错、犯糊涂。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你说"Ouch",我说“哎哟”

英语口语中有丰富的的感叹词,这些词本身没什么意义,但能够形象地表达很多情绪。其中少数可以用汉语的语气词来表达相近的意思,大多数则是要看语境翻译成词或者某种固定表达。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可能会闹出笑话。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教学干货:流行 vs. 受欢迎

在做近义词辨析时,老师们一般都会从词性、语义、用法上来帮助学生区分并掌握。这些辨析的方法都没错,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所以尽管有时辨析得很清楚,学生还是没办法把知识转化成技能。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既“明辨是非”,又能学以致用呢?AllSet Learning的老师们总结了几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教学干货:差点(没)≠ Almost

汉语有一些很“搞”的语法点,对母语是英文的学习者来说,可以从英文中找到参照,但又不完全对应。如果没“吃透”,还是会用错。“差点(没)+VP” 就属于这一类。但究竟什么情况下表示肯定意义,什么情况下表示否定意义呢?

Read More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中文文章 以华 赵

让SRS玩转你的汉语课堂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学习新知识后,如果不及时复习,学过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而经过及时的复习,长时记忆就会继续保持下去。SRS(spaced repetition system)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而产生的,中文可称为“间隔重复系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