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汉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接触到的程度副词也越来越多。如果仅仅看英文翻译,是比较难区分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很+Adj.”,very...,因为用得多,所这个“很”,经常无意义,那怎么判断这个程度的高低?
Read More很多学习者都误以为“只要是在描述过去,动词后面加‘了’肯定没错”。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描述过去的句子都要用“了”。
Read More从汉语学习者进入中级阶段开始,他们会慢慢接触到“V起来”这个语法点。而这一结构在语法上的多重意义常常会使老师在解释上犯起了难。今天,AllSet Learning的老师就和大家讨论一下“V起来”的多重语义。
Read More“倒”的用法有很多。具体如何教,教多少,我们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掌握程度,个性化地进行教学。
Read More今天AllSet Learning的老师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副词“倒”的用法。“倒”的本来意义是“颠倒”或“相反”,当做副词时,“倒”的意思是“跟想象的相反”。
Read More在平时的语法解释中,很多老师都将“V着”解释成:它等同于英语中的“V+ing”。可是这两者完全一样吗?
Read More一般情况下,老师都能察觉到“我很忙”和“我是很忙”的区别。但“我是很忙”这样的表达,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呢?AllSet Learning的老师做了一些简单的总结,供老师们参考。
Read More在我们的固化思维里,“又”和“再”的区别在于“又”常常用来表示以前发生的事,“再”常常暗示以后要发生的事。但是“又”真的不能表示将来吗?其实不然。AllSet Learning的老师总结出了以下“又”可以用于表示“将来”的三种情况。
Read More需要双方都参与的行为,一般不能把其中的一方插入离合词中间。比如“离婚”,就不能说“我要离他的婚”。老师们,你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吗?
Read More面对一个抽象的、口语化的高级语法“反正”,老师们会怎么用比较简单的用语去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法呢?“反正”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情况虽然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或者不变的。
Read More过去的事件一定要用“了”吗?AllSet Learning 的老师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有三种情况虽然都表示过去的事件,但是它们都不用“了”。
Read More汉语语序中,“在+地点名词”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作为状语,但也有放在动词后面做补语的情况。理清“在+地点名词”在动词前后的差异和原因,是教初级和中级汉语学习者的老师们需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Read More在教初级学生可能补语“V得/不+complement"时,大部分老师都会用能愿动词“能”进行解释。比如:听得懂=能听懂,听不懂=不能听懂。一般来说,汉语表示可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带“得”的可能补语,这两者仍然有一些差别,也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互换。
Read More“多亏”和“幸亏”两个词在语义上相近,这使得很多老师觉得这两个词是同义词,可以互换。诚然,它们都可以表示由于别人的帮助避免了不好的后果,在这个语义条件下,两者确实可以互换。
Read More“刚”和“刚才”的区别是汉语学习者在由初级到中级的学习阶段一定会碰到的一个知识点,也是检验汉语老师汉语功底的一个知识点。这两个词在英文中都可以翻译成"just now",但它们在汉语中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Read More“愿意”和“肯”在英语中都可以翻译成"willing to do something"。在平时的辨析中,老师们很容易区别出“想”和“愿意”,“想”和“肯”的区别,但是遇到“愿意”和“肯”时,可能一些老师会解释成“‘肯’更口语”。AllSet Learning的老师总结了二者的区别,希望对汉语老师们有所启发。
Read More“把”字句的类型很多,对中级学习者来说,掌握“把”字句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必定会经历滥用、回避使用和真正自然运用的几个阶段。所以,理清“把”字句的教学顺序也是老师们首先要突破的重点。
Read More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会使用一些图片进行教学。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介绍一个不错的图片游戏,AllSet Learning的老师们用起来效果不错。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游戏叫“大家来找茬”。
Read More在教初级或初偏中级学生时,老师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对于老师的提问,也能基本正确回答,但是学生在提问水平上有事可能还比较薄弱。今天AllSet Learning的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种集中训练疑问句的方法:追根问底。
Read More汉字的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中占很重要、也很复杂的部分,方法也有很多,无法在一篇文章中系统介绍。所以,今天AllSet Learning的老师就简单分享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也欢迎老师们留言分享你的教学方法。
Read More